

儒之门户分于宋,医之门户分于金元。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,学术流派灿若群星,赓续千年。福建医学在承袭和发展中原医学的同时,受到本省“山”、“海”的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影响,构成了不同于北方的闽派医学地域属性。临床医家针对本地特色病种,形成了一些很有特色和影响的中医学术流派。
林求诚(陈志斌)中医肺病学术流派,源于清未福建名医陈修园。陈修园(1753―1823)是中国清代医学家。陈修园根据福建依山旁水的地理位置,独特的八闽生活习俗,南国风光的气候特点,简朴勤俭的饮食风格,创作了诸多医学著作,有《医学三字经》、《医学从众录》、《时方妙用》、《时方歌括》等十五部专著。陈修园长于用温补脾肾的方法治疗杂病,不喜用寒凉滋阴的药物。他认为清燥救肺汤等寒凉方剂能培补生气,是治疗“痨门”(肺结核一类消耗性疾病)不可少之方,对保元方、六君子汤、五味异功散、归脾汤、附子理中汤等温热方剂则大赞其“补虚退热,进食除疾”、“益精气,扶元气”的功效,有“补火以致水之妙”。陈修园的学术思想,为后来林求诚(陈志斌)中医肺病学术流派温肺化痰法、培土生金法、气阴双补润肺法治疗肺系疾病奠定了基础。
一代宗师林求诚老师,是福建省著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,1979年,他响应周恩来总理的号召,参加全国慢性支气管炎的攻关科研工作,在全国首创“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治方案”,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者,喜用清热解毒法,从此标志林求诚(陈志斌)中医肺病学术流派的创生。而后,从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、中医辨证的计量诊断研究、中医生理学年龄和中西医结合易患因素的研究中,发展了林求诚(陈志斌)中医肺病学术流派体系。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临证思辨特点与诊疗规律。创议“慢性支气管炎”诊治规律。提出治病必求于本。二代传人陈志斌在此基础上,进一发展,提出了呼吸病防病之要,首保肺气的学术观点,为肺部慢性病的防治,创下了一个新思维。在遣方用药方面,以中医辨证论治为基础,现代药理为辅助。临床科研保持中医特色。倡导中医是由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医疗实践活动,与西医相比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理论体系,可以西为中用,但不能用西医的思维方式代替中医的辨证论治。不论西医诊断是什么病,运用中医药治疗,必须辩证论治,而不能按照西医的病名来治疗。在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西医已经确诊的疾病时,要注意以下几点:①不要“对号入座”。②中医辨证加西医诊断作为治疗依据。③全面分析病情,关健症病状,可以一症定证候。在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中,采取中医的整体性与特定部位病机相结合的原则。能中不西、中西结合、中西互补、中西分治,中药增效减毒,中药药理+辨证。林求诚临证辩证特点可以从:从肺论治、从脾胃论治、从心论治、从肾论治和特效疗法论治常见病五个方面论述。他师古而不泥古,创新而不离经,在继承先师经验的基础上,善于运用现代研究成果服务于临床。他苦心探索,知常达变,形成了自己的临证思辨特点,成为我省中医领域的泰斗式人物。
二代传人陈志斌,在继承林老师的基础上,着重在中医肺系病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,在中西结合方面,提出了能中不西、中西结合、中西互补、中西分治,中药增效减毒,中药药理+辨证的新思维。先后提出了1、呼吸病防病之要,首保肺气的学术观点;2、在哮喘病诊治中,突破了传统上发作期治标,缓解期治本的观点,提出了发作期,以邪实为主,但也存在正气的不足,缓解期以正虚为主,但也存在邪实的一面,提出了发作期以攻邪为主,佐以补虚,缓解期以补虚为主,佐以祛邪的新理念。3、在咳嗽病的治疗中,提出了随着社会的进化,中医的疾病谱也发生的变化,以往传统的证型,已不能满足治疗的要求。认为过敏因素,在咳嗽中,占有相当的比重。提出了“风咳”证型,在遣方用药方面,传承了林老的学术理念,倡导“去敏”。善用蜈蚣药理特性,解除支气管痉挛,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。4,在老年慢阻肺的治疗上,根据林老中医学易患因素的学术理论,用年高者,气阴自半的理论,以益气养阴为基本法则,结合宣肺、化痰之法,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。老年慢性支气管炎;5、对于慢性支气管炎,突破以应用清热化痰,宣肺止咳等方法。我们发现,现在的老慢支,同以往的老慢支不一样了。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,人们的生命周期增长了。解放初期,我国的平均寿命只有50岁,而现在是70多岁了。以往是人生七十古来稀,而现在七七十岁的人,在能跳广场舞人,比比皆是。但随着寿命的增长,人们往往同时患有好几种病,如既有冠心病,又有老慢支。对老慢支的治疗,注重全体观念,心肺同治;6、对于肺部结节,本学术流派认为,肺结节的发生,主要原因是气滞血瘀、气虚邪结。治疗上宜理气化痰、益气散结。我们根据这个法则,发明了一个“肺部阴影方”,通过近几年的临床实践,有较好的临床疗效,一部分患解了免除手术治疗。7、对于新冠肺炎的防治,中医肺病学术流派根据福建省的地理气候,我们提出了福建省新冠肺炎中医证型的诊疗思路,率先在全国提出“湿热郁肺”的中医证型、临床表现、治疗法则;在新冠肺炎的防控问题上,创建了预防中药“益气清瘟颗粒”;针对少数新冠肺炎核酸难以阴转的问题,提出了“益气托毒”的治法,应用补中益气汤加马鞭草等药进行治疗,取得了良好的疗效。在新冠肺炎恢复期,提出了预防肺纤维化的思想,并提出中医药介入抗肺纤维化的时机,方药、疗程。创建了“抗肺纤维化方”,为预防肺纤维化,打下了良好基础。8、晚期肺癌的中医治疗,对于肺癌晚期的病人,生存质量十分的差。以应用现在医学方法,对它治疗疗效不佳时,这时,中医中药治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。中医肺病学术流派,主张采用用益气活血、化瘀散结、清热解毒、健脾益气、扶正祛邪等方法,因人制宜,个体化定制治疗方案,使晚期肺癌的生命质品明显提高。9、发展了鼾症的中医治疗。鼾症是由于气道阻塞、气息出入受阻而出现以睡眠中出现鼾声、气息滞涩不利,甚或呼吸时有停止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。鼾症是临床多发的一种严重的具有潜在致死性的睡眠呼吸障碍疾患,随着病情发展,可导致高血压病、冠心病、心律失常、脑血管意外、糖与脂类代谢紊乱及肺动脉高压等一系列并发症。目前,西医治疗鼾症的手段,主要就手术、应用呼吸机等方法。疗效欠佳。历代中医医家都有对打鼾进行了探讨,却始终未将打鼾作为一个独立的证候或疾病加以对待。所以鼾症迄今未得到应有的重视。本流派总结了古代治疗鼾症的学术精华,结合现在医学原理,制定了“鼾症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”,使本病有了明确的诊断标准,辨证依据、用药法度。尤其是陈志斌主任创健的“鼾症一号方”对气虚痰瘀证的鼾症,有良好的临床疗效。10、完善了气胸的中医治疗。气胸属于内科急症,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,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。临床上,现代医学多以保守治疗、排气治疗为主,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及并发症,但气胸的复发率高,在内科治疗成功后 1 年内约有17%~54%的患者会复发,而外科治疗对患者创伤较大,微创手术治疗费用较高,常不能被患者所接受。中医药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,配合西医治疗,疗效良好。尤其是对于那些难治性气胸。我们总结了国内外的学术经验,结果本流派的学术经验,发表了“气胸中医诊疗专家共识”。我们将气胸分瘀血阻滞证、肝郁气滞证、痰热壅肺证、肺气不固证、肺肾两虚证进行治疗,无乱在缩短气胸的病程上,或是减少气胸的复发率上,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